无论是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的实验室,仍是在海南岛的玉米田间,我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杰出立异中心研讨员巫永睿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文琴的科研生计,一直与“玉米”二字严密相连。
作为国际最高产的农作物之一,玉米全球年产值高达12亿吨,我国年产玉米2.9亿吨。其间,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但由于不少杂交种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缺乏8%,饲猜中还需弥补大豆蛋白。假如能让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削减800万吨大豆的进口,这关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畜产饲养安全,具有重要含义。但怎么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
巫永睿和王文琴这对科学家夫妻十年磨一剑,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操控玉米高蛋白质量构成和氮素高效使用的要害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THP9),将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从8%提高至12%,并有望在不影响产值的情况下打破14%。2022年,这一效果登上《天然》杂志,成为我国科学家在该期刊宣布的首篇玉米研讨论文。
实验室之外,巫永睿和王文琴还具有一个心爱的“玉米之家”,两个女儿经过七年的体操操练,双双取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谓,儿子行将进入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巫永睿家庭取得了全国妇联评选的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称谓。
“家国万里 韶光故事会”上海市宏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
5月14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力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播送电视台协办的“家国万里 韶光故事会”上海市宏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坐落姑苏河畔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温情启幕。多组受邀家庭连续登台,现场叙述归于他们跨过时代的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玉米之家”巫永睿家庭也在受邀之列。
活动前,巫永睿向汹涌新闻记者叙述了自己与妻子王文琴这些年来的科研之路以及写在玉米地里的家风家训。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研长征
从大西北同窗到黄浦江畔的科研启航,巫永睿与王文琴的学术与研讨轨道一直严密交错。
这对科学夫妻在兰州大学完结生物学本科学习后,携手赴上海敞开研讨生计,巫永睿聚集植物基因组研讨,王文琴则从事免疫学范畴。在浙江湖州的两年科研实践中,他们将对理论知识的探究延伸至田间地头,为日后转向玉米研讨埋下伏笔。
2007年,怀着对前沿科学的寻求,两人远渡重洋进入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Waksman研讨所进修,巧的是,夫妻俩进入了同一个实验室,一位攻读博士后,一位攻读博士。
巫永睿叙述,其时美国研讨最好的便是玉米,而国内对玉米的研讨还远远比不上美国。2012年,在夫妻俩考虑要不要回国的节点上,我国玉米的栽培面积和总产值均超过了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夫妻俩毅然决定回国,一头扎进对玉米的研讨中。
玉米是联络栽培业和饲养业的枢纽,是我国人吃饱、吃好的重要保证。在巫永睿与王文琴的心中,“玉米”不仅是研讨方针,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争。“咱们的方针是将玉米杂交种蛋白含量提高到13% ~14%,这意味着能够削减几千万吨的大豆的进口。这关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错常有含义的。”巫永睿告知记者。
回国后,巫永睿与王文琴团队瞄准野生玉米中潜藏的高蛋白基因,企图经过遗传改进,让国产玉米扛起饲料蛋白供应的重担。
为加速玉米繁育周期,他们采用了“南北络绎”形式,即每年3月在上海耕种,7月收成,接着在上海再种1季,10月底收成,然后当即转战海南,使用热带气候完成“一年三季”轮作,巫永睿描述,这是“用空间抢时间”。
2022年,团队总算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操控玉米高蛋白质量构成和氮素高效使用的要害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将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从8%提高至12%。跟着更多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的克隆,未来团队有望在不影响产值的情况下完成杂交种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打破14%。
巫永睿与王文琴的科研长征,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终以沉甸甸的科研效果,书写了科技报国的光辉华章。
“体育是刻进骨子里的家风”
巫永睿与王文琴不仅是科研伙伴,更是一对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的夫妻。
在巫永睿的家中,“体育”二字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法,更是根植于血脉的家风。“咱们家三个孩子都没近视,这都是体育的劳绩。”巫永睿的口气中带着小骄傲。在他眼中,体育不仅是健旺体魄的手法,更是刻画独立性情的“必修课”。
“玉米之家”。受访者供图
他们的双胞胎女儿从幼儿园起就承受专业体操操练,每天雷打不动操练3小时,四年级时取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谓;大儿子则是校园篮球队队员,运动会千米年级冠军,行将赴美国伯克利攻读神经生物学。即便科研任务深重,巫永睿仍坚持每月跑步超100公里,并将运动记载“打卡”同享给住校的儿子。
在“玉米之家”,孩子们从小就被赋予高度的自主权。巫永睿叙述,儿子请求国外大学全程自己筹办,从来没给他请过任何一个组织教导,也没帮他做任何的作业,全程都是儿子自己写文书,自己搞定。而双胞胎女儿的作业他们也从不查看,“咱们不会替孩子解决问题,被教师批判也是一种成长。”巫永睿说,儿子上高中之前,家里有五张书桌,每天晚上每个人都有许多自己的作业要做,互不搅扰。他坦言,科研家庭的繁忙反而成了教育优势,“爸爸妈妈没时间过度重视,孩子只能学会自我驱动。”
他举例,在海南田间作业时,三个孩子就在地里疯跑,在玉米地里头调查。其时妻子每天下午都要去调查玉米,晚上有必要记载和剖析玉米的成长数据,孩子们就学着母亲的姿态也把自己见到的植物画下来,学习植物的特色、结构,每个人在晚上各干各的,互不打扰。巫永睿回想,孩子们每年冬季在海南玉米地自学了多种热带植物,还常常向爸爸妈妈“显摆”。
他们的团队以“能下田、能喫苦”著称,团队成员在上海夏天常常顶着大棚中40℃高温取样、收成时背着50斤玉米挤地铁,团队成员的皮肤色彩,遍及比其他研讨方向的科研人员要深上2至3个色度,因而也被称为“最黑科研天团”。巫永睿以为,体育与科研同享同一内核:“坚持、独立、抗压、打破极限,没有这些,其他都是空谈。”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巫永睿和王文琴用十年据守,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的家风也在田间地头“长”出来。他们的故事,是科教兴国的生动注脚,更是家国情怀与科学精力交错的星火之光。
除“玉米之家”巫永睿之外,在“家国万里 韶光故事会”上,徐光启、黄炎培等名人子孙同享前辈精力;航空等范畴的家庭展现了几代人投身国家建设的奉献精力;新上海人、外国友人及海归家庭也同享了他们在沪安家立业的故事,表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品质。
这场“韶光故事会”不仅是一次家风文明的会集展现,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立异的对话。从历史名人的家训到普通家庭的据守,从传统文明的看护到现代都市的交融,上海正以家庭文明建设为枢纽,凝集城市精力,书写新时代的家国华章。
汹涌新闻记者 丁珏汭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